分享到:

在阿富汗宝藏里感受文明融合

在阿富汗宝藏里感受文明融合

2019-07-09 08:38:28

 åœ¨é˜¿å¯Œæ±—宝藏里感受文明融合

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文化艺术出版社协办的“汲古论坛”第二场活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举行。论坛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览为背景,由文物考察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展开有关文明交流与互鉴等问题的讨论。

阿富汗自古即是多种文化和文明交汇的中心,有“文明的十字路口”之称,与中国有着良好的联通关系,“丝绸之路”的一些支线便从阿富汗通过。“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览展出的230余件(套)阿富汗珍宝均出土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前,战争期间因藏于喀布尔中央银行大楼下的秘密金库中而得以幸存,并于2003年重现天日。2006年10月起,法国、意大利、荷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20多家博物馆先后巡回展出了这批珍宝。据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人谈晟广介绍,此次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阿富汗文物,并没有囿于以往的策展思路,而是试图从展览主题到文物的解读上挖掘文物深层的文化内涵,从而突出隐藏于其中的很多中国元素,更为清晰地呈现这批阿富汗文物的历史文化。展览的主题“器服物佩好无疆”,取自中国古代典籍《穆天子传》,书中记载了周穆王曾经到西方巡游,见到西王母以及无数奇珍异宝,并用“器服物佩好无疆”来形容它们。本次展出的阿富汗珍宝,按4个出土地点,即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蒂拉丘地和贝格拉姆划分单元,分别展示了青铜时代、希腊化时期、月氏人入侵至贵霜王朝建立之前、贵霜王朝四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化遗产。“我这次策展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发现有很多的东西一下子串起来了,通过阿富汗可以往草原,可以往印度再往波斯,也可以往两河流域、罗马、古希腊、中国。所以,如果要研究东西文明交流,我觉得阿富汗是一个必须去了解的节点。” 谈晟广说。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交流,而文明之间的交融与传播,也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一些学者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常常去追究这个东西到底是我们自己本土发明的,还是完全从外面传来的,我觉得,我们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可以有个过渡的倾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练春海看来,对于一件事物源头的判断,需要多角度去分析考察,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从哪一方来的,有的时候,就是一个双方融合的结果。“以西王母为例,她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在变化的形象。她的头发最早为白色,后来演变为黑色,头上戴的饰品也由最早的玉饰逐渐演变为花饰,这其中变化的过程,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练春海说。

文明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个接受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深层次的接受?文化意义上的接受又是怎样的?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溪从文人艺术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李溪说,在中国古代绘画当中,时常会看到画面里绘有芭蕉这种形象。芭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耐寒力弱。据相关文献记载,芭蕉是在汉武帝时期被作为“奇草”引入种植,在后来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地域色彩慢慢消逝,逐渐成为人们非常有认同度的植物。仔细观察敦煌壁画可以发现,芭蕉也非常广泛地存在其中,而这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在佛经当中,多引芭蕉喻空。“王维曾画过《雪中芭蕉》,后世有人评述,王维画《雪中芭蕉》的原因可能就是想要表达一种时序颠倒的感觉,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芭蕉在文人的笔下,逐渐脱离了外来色彩,它实际上是一种逐渐地内化,最后演变成为能够代表文人审美的植物。而物的意义的演变过程,也包含了人们在历史当中非常深的一种体会。”李溪说道。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喻静从佛教发源与流变的角度,谈论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喻静介绍,中国从公元2世纪开始翻译佛经,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是最早翻译的。安世高翻译了小乘的经典,支娄迦谶翻译了大乘佛经。安世高就是安息国王子,支娄迦谶是月氏国的,其实都是当时的贵霜人。大乘佛经翻译到隋朝统一中国这400多年间,大乘思想在中国慢慢扎下根来。“我们现在见到的佛像,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希腊文明的影响,阿富汗作为‘文明的十字路口’,在其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这么一个离我们不太远也不太近的国家,我们感到陌生而神秘的国家,它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喻静说。

文明交流的问题具体到当下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展示中,也有着诸多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的方面。如何将学术文本的内容和实物整体结合地体现,是每一位展览从业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的契合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部副研究馆员向谦表示:“在展示的时候,我们很希望观众能够读懂我们想要给大家体现的地方,例如之前做的那个关于威尼斯的展览,在最后一个展区,我放了4件作品,其中的每一件作品中都有中国的元素,而选择这几件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当时威尼斯作为一个文明交融地所呈现出的一种文化艺术形态。但是,如果我不说,可能很少有人会感受到这一点。” 向谦认为,作为展览从业人员,对于文化和更深层次的学问,还需要再进一步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更平易地将展览内容呈现给观众。

“文明的交流、交融与传播,实际上是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人类文明的遗存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线索,其中,有很多是我们可以不断挖掘和了解的内容。我们应对文明、对历史有一颗敬畏之心,永远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把文明更好地传承好,更多地做出我们的贡献。”《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徐涟说。

当前栏目:展讯
推荐栏目: 推广 展讯
    内容导航
      最新展讯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