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舒湘汉︱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60家笔墨研究观摩展

2020-10-15 19:13:18

展览前言

纵览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关于传统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的思潮与论战纷起,中国画家不断地找寻国画未来的出路和方向,是镜鉴西方绘画还是继续叩问古老的中国画体系?时至今日,当代画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当代画坛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独有的表现形式,任何脱离了笔墨体系的作品无法称为中国画。
中国画中的笔墨有相对稳定的法则和规范,这些法则和规范的建立有助于画家进入这个有无比探索空间的艺术世界。但是笔墨系统的法则与规范,决不是要画家墨守成规,而是容许和鼓励他们有所探求和创新,须能“借古以开今”(石涛语)。纵观画史,自开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穷究前贤血战古人,又能参合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我演进。借古开今的出发点则是“开今”而“借古”,意是站在当下,在不断开拓、实验的同时,把历史作为参照、对话、挑战和超越的对象,构成延伸与超越的关系。
本次展览以“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笔墨60家线上学术观摩展”为名,是为了将笔墨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提出来,邀请当代名家展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创造,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重新研究笔墨风格的意义和它的价值。相信参展的这60位个性笔墨风格鲜明的画家在笔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会对人们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而且会把画界对笔墨风格的讨论引向深入。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学术主持:王镛
学术顾问:赵成民
展标题字:杨晓阳

参展画家
丁仲修 马万国 于志学 孔维克 王西京 王振中 石砚洗 孙君良 江文湛 江治安 向中林 庄小雷 吕应鑫 朱春秧 李乃宙 李安君 刘继庄 毕建勋 吴涛毅 杜应强 张世彦 张仁芝 张国夫 张振学 张维国 张猛 杨长喜 杨力舟 杨连升 官泽源 苗再新 孟占京 钮博 姜宝林 金鸿钧 尚涛 尚文光 范海生 罗铭 郑力 胡永凯 胡靖 胡明哲 骆旭放 郭文涛 郭石夫 唐绍尧 秦保家 秦天柱 秦永刚 高燕翎 谢冰毅 谢建军 梁文博 舒湘汉 鲁慕迅 喻继高 彭增文 潘锡林 潘文斌

舒湘汉
参展画家


1951年出生,湖南吉首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吉首大学美术学院首任院长、教授,张家界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张家界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张家界中国画学会名誉会长。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系列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艺术学学科评议组组长。

作品欣赏
创作、教育与思考并辔奋进
——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舒湘汉先生印象
文/张建永
立于天地之间的是人,贯通人的是精神,就像一位伟人说的“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膛”一样,人类精神是氤氲天地之间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在于它能够在人类生存活动中创造无尽的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的是,它源源不断地提供哲学的沉思和艺术的激情。在喜马拉雅山脉以东,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所孕育出来的文明,形成了十分独特的思维视界。在哲学是天人合一,在艺术是神形相生。艺术中又尤以绘画为主,中国画将人类精神诗意化地构成观察对象的“工具”,对对象进行主体性改造,形成“气韵”、“神韵”、“神气”、“风骨”、“意境”等审美意识。
在日月时光的运行中,这些审美意识积淀而成为历史性审美心理结构。它一方面稳定地支配着中国人的审美活动;一方面又不得不在观念急遽变化的思想潮流中扬弃、变革和再生。湘汉兄的《流逝与永恒》在探索中国画的审美精神方面,对这种独特的审美精神中流逝的与永恒的精神元素做了一番披沙拣金的功夫,其意也深,其情也真,其思不乏精妙,其论独到而有创意。


清真寺看门人︳95cmx95cm︳2014年
湘汉兄自幼喜绘画,在做县委通讯员之时,虽然干的是政治工作,但当他跟随“首长”踏遍湘西青山绿水时,湘西的崇山峻岭和风物人情启迪了他的灵魂,钩沉出审美的冲动和激情。天人合一的融会,客观对象形式感的诱惑,常常使他放下手中的驳壳枪,依着大山,掏出笔来描摹灵动的山民,勾勒苍劲的悬崖。于是,他渐渐地从中获得乐趣和理想,最终“永别了武器”,放弃了在当时十分令人艳羡的政治前途,走上了不被看好的知识分子“臭老九”之路。他广拜名师,悉心体悟,勤于动笔,中得心源,在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方面取得了丰饶的成果。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获得各种奖项,有些被国家美术馆所收藏,更多的则是国内外收藏家的心仪之物。他从一个自然王国的山野之人,步上正规院校的“正途”,再经名师点拨,终于成为艺术范畴自由王国的艺术家,这些过程印证了“业精于勤”的古训。

亲家︳125cmx125cm︳1986年
不久,湘汉兄就任吉首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执掌湘西美术教育之牛耳。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是同一类型但不同质的人物。他三者兼顾,互为融通。作为美术家,他思考和观察的是怎样将美的情感意志对位到具象的创作中;作为美术教育家,他思考和观察的是怎样将经过历史积淀的知识和技法有效地传承到弟子和学生中去,培育他们的审美心理和冶炼随物赋形的技巧;作为美术理论家,他思考和观察的是怎样具有深度的将人类形式创造的规律和特点从经验层次提升到理论层次。前者是感性的创造,并且是审美心灵被激发、被抚慰、被撩拨、被愉悦的精神过程,是精神的大餐。再者是知性的启迪,是饱览群书、博采众长,然后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感。再次是理性的博弈,不仅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经验中提纯取萃,更要关注自我经验特立独行的成分,既要纵横千古,又要见微知著,因而常常是焚膏继晷,神形憔悴。湘汉兄的思维在美术的三角地带荷戟壮行,创作、教育与思考并辔奋进。

桑科藏女︳76cmx76cm︳2013年


于是,湘汉兄有了《流逝与永恒》这部著作。可以说这本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所谓纯理论著作,它是作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三者珠联璧合的产物。它好就好在从创作的角度看,这本书具有美术家的心得。美术创作过程中,主观理念怎样从内心世界流溢出来,并且是以美的形式得到表现。那些心灵意绪,情感微澜在喷薄欲出的刹那,如何裹挟美的具象固化成可观形式的个人体验,都体现在字里行间。例如他对吴道子美术作品的分析:“线条看上去有势、有力、有质、有味,极其优美动人,继承并发展了始自远古的以线取象的民族绘画传统,线条行笔紧细、磊落、流畅、洒脱、奔放,在转折顿挫中,按捺拖拉,飞舞飘荡,变化多姿。他极其熟练,生动地以细如游丝和柔似兰叶的线条,迅速准确地勾画,创造出‘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这是一个创作者对伟大艺术家的心领神会。作为美术教育家,他观古鉴今,注重“中国画和纯真之眼”的关系,形神兼备的特点,物我世界的交融。他感到要把中国画的神髓传布到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中去。他强调:“外形的逼真、形象的完整不能代表事物的精神,把一些与本质无关的现象描画得很准确、逼真,只能显示作者仅仅具有工巧的手艺而已。”作为美术理论家,他剥茧抽丝,从中国画审美意识的嬗变到技巧的提炼转换,他在中国绘画精神的流失与永恒的积淀和发展中,从文人画传统、民间绘画传统和装饰性绘画要素的精研中,找寻它们之间的关联,发展历史性的承续演变关系。他充分肯定“中国画装饰风是东方艺术解决艺术与自然对立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在论述年画的时候,他说:“民间年画……为了使画面保持颜色的透明而不使混浊,多用比较大的颜色色块……不强调色阶的调和,而是注重色相的对比,不受现实景物的自然光色所局限,而是根据特定的固有色和画面景物内容需要设色。”这些理论性关注都是他作为三栖(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人的优势所能关照到的。

石矶钓秋图︳95cmx95cm︳2018年
湘汉兄创作的艺术天分、教育的传授天分和研究的理论素养,在这部著作中得到彰显。他年届天命,奋斗不已。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之分。三栖人的优势和不足也是明显的。如果他能专注于一种,在绘画、教育和研究中重点突出某一方面,以他的悟性和能力,当能有更大作为。当然,这只是大醇小疵。《流逝与永恒》这部著作的出版,在美术创作、教育和研究领域将会留下雪泥鸿爪。

井冈山红军参谋长王尔琢︳95cmx95cm︳2014年

壮行图︳180cmx120cm︳2006年


︳血战南天门(局部)︳



约堡村妇︳90cmx160cm︳2012年

往事·岁月︳90cmx165cm︳2007年

举头望明月︳68cmx135cm︳2014年


拉卜愣寺印象︳95cmx150cm︳2013年



玫瑰坡人家︳90cmx165cm︳2010年

娘亲父老︳68cmx135cm︳2017年

当前栏目:快讯
推荐栏目: 焦点 推荐 快讯
    内容导航
      最新快讯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