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舒大文︱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60家笔墨研究观摩展

2020-09-16 22:37:18

展览前言

纵览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关于传统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的思潮与论战纷起,中国画家不断地找寻国画未来的出路和方向,是镜鉴西方绘画还是继续叩问古老的中国画体系?时至今日,当代画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当代画坛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独有的表现形式,任何脱离了笔墨体系的作品无法称为中国画。
中国画中的笔墨有相对稳定的法则和规范,这些法则和规范的建立有助于画家进入这个有无比探索空间的艺术世界。但是笔墨系统的法则与规范,决不是要画家墨守成规,而是容许和鼓励他们有所探求和创新,须能“借古以开今”(石涛语)。纵观画史,自开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穷究前贤血战古人,又能参合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我演进。借古开今的出发点则是“开今”而“借古”,意是站在当下,在不断开拓、实验的同时,把历史作为参照、对话、挑战和超越的对象,构成延伸与超越的关系。
本次展览以“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笔墨60家线上学术观摩展”为名,是为了将笔墨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提出来,邀请当代名家展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创造,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重新研究笔墨风格的意义和它的价值。相信参展的这60位个性笔墨风格鲜明的画家在笔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会对人们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而且会把画界对笔墨风格的讨论引向深入。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学术主持:王镛
学术顾问:赵成民
展标题字:杨晓阳

参展画家
丁观加 丁建中 于文江 马玉岩 孔宪江 王培东 王孟奇 王天胜 王建树 王玉玺 王晓辉 王巨亭 仙福民 任光荣 刘艳会 孙世昌 孙培增 李魁正 李雪梅 李延声 陈棣 陈有德 陈醉 吴桐森 杨金星 邱永聚 杜大恺 邵剑 张复兴 张培成 郑永标 宫来祥 周铁铮 林任菁 胡林 赵贵德 赵治平 赵绪成 骆云 南海岩 姚思敏 姚龙顺 姚旭辉 吴山石 徐国武 高卉民 聂干因 崔景涛 崔泽培 黄少华 黄曙光 萧海春 董继宁 董小明 舒大文 程明 韩书力 蔡超 潘华 潘慧

舒大文
参展画家

舒大文1963 年出生于济南,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山东省政协第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书画院画家、山东省圣邦美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民革党员,山东省民革文艺支部二支部副主委,国家二级美术师,济南画院专业画家。

作品欣赏
舒大文花鸟画:盛世气象,民族风骨
凤凰展翅,繁花似锦,万物生长,百鸟欢歌……欣赏山东花鸟画家舒大文的作品,一股热烈、饱满、华丽、浪漫、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自然的生机、艺术的张力、画家的性情,为当代人构筑起一个“诗意栖居”的精神世界,也展现出这个时代独有的盛世气象和民族风骨。

古与今
  水墨艺术是中国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几千年的文脉,恰如一棵参天大树,至今仍枝繁叶茂,舒大文的花鸟画就是这棵大树上的一个新枝。
  根扎得深,艺术之路才能走得高远。
  舒大文的花鸟画经验来自于传统和自然的交融,更来自对时代特色的把握和追随。舒大文,祖籍山东聊城,生于泉城。他的父亲和祖父皆雅爱书画,翻阅族谱,其祖辈跟纪晓岚为同科进士,书香门第世家中成长起来的舒大文,从小就对笔墨有着浓厚的兴趣。有家人的悉心教导,加之天资颖慧,他的绘画艺术很快崭露头角。文艺情怀落墨皆为诗,在经年的丹青晕染中,他将自己性灵层面钟情的风物一一描绘,在他的笔下,山水、花鸟、人物木皆造化万端,蔚然深秀。他重视文化传承,向大师学习,吸收了丰厚的文化学养,不断提升着自我的人生素养。他初拜王炳龙、张登堂为师,2000年,又到中央美院进修,跟随张立辰、李魁正教授系统学习了色彩、笔墨、造型的理论知识;接着向传统文化的纵深挺进,广泛研究历代名家画本,尤其倾心于齐白石,李苦禅,郭味渠,王雪涛和八大山人等,作品不仅有近代齐白石、李苦禅的神韵,还有崔白、虚谷、赵之谦的影子;他热爱大自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生,认真研究客观自然,既深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与自然融为一体,所以他的作品里有山风的呼啸,溪流的清澈,山花的烂漫,绿色植物的清新。以自然为师,才会得自然之美,呈自然之趣,显自然之魂。
  融汇着对生命和自然的体悟,舒大文的水墨语言一步步走向现代意境和意象,与泱泱盛世的大气象和大境界极度契合,展现着艺术的当代意义,具有时空的穿透力。

花鸟画的意趣和意境,向后延伸就画家的审美观念、文化底蕴和道德信仰,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诗意传递,而这一切均和时代相关。画面和穆冲融的气息,来自舒大文淡泊寡营、儒雅安适的精神境界,内敛、沉静、老辣、沉稳的笔墨所凸显的是一种学人本色,朴实执着,不求张扬,不求巧怪,寂然恬然。这种生命本色,使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被注入了画家最浓郁的情感血液。在那些远离世俗的画面里,我们能感受到画家的精神与灵魂在和花鸟一起呼吸,一起歌唱,一起呐喊……

传统文人画简约、概括、凝练、含蓄,注重书写性和写意性,颜色淡然,格调低沉萧瑟,这也是那些时代的缩影。而舒大文的作品,线条是一种牵引和导向,众多花卉、动物和山水布满画面,互相映衬和叠放,大片的墨冲破线的限制,在流淌,在呐喊,在燃烧,这就突破了传统花鸟画折枝和留白的模式,繁密而不失灵气,形成一种整体上的蓬勃气势和规模效应,表达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在一次次将自我艺术方式进行痛苦的“淬炼”中,舒大文逐渐形成了沉稳凝实又空明灵秀的格调气韵。他画作中浓墨重彩与工写兼备的表现手法,富含当代精神,极具庙堂之气,气息氤氲朦胧,有着一种崇高的澄明感,一种蓬勃的时代性。


墨与色
  墨与色的关系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着舒大文的创作生涯。好在他历尽艰辛,找到了一条突破的最佳路径。
  中国传统绘画,本质上是线条的艺术,但是在汉唐盛世,青绿山水流行一时,颜色成为绘画的主体,绚丽多彩成为一种时尚,导致线条的反扑,并再度占据上风,产生了千年传承的文人画。水墨化之后的中国山水画,色彩逐步淡出了创作的视野。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西方绘画的色彩和光影,被中国画家消纳,开创出中国艺术的新天地。

舒大文全景式构图,通过墨与色的融汇、渗透、冲撞,水破色,色破墨,色墨相融,冷暖互补,画面和谐统一,鲜活,高贵,明丽,幽深,充分发挥了色彩的视觉魅力,保留了物象的多元化,丰富了国画创作的表达空间,表达了画家的审美态度,符合现代人们多彩、昂扬、向上的审美观。


起初,舒大文从小淡彩开始探索,但是达不到墨与色浑然交融的感觉。后来就浓淡结合,运用“积墨法”,用墨勾线做底子,再赋大片色彩,运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叠加,产生一种厚重感和饱满度。在他的作品《玉羽凌云》中,其表现白孔雀的手法独一无二,创造性地将淡墨和积墨综合运用。为了体现孔雀翎羽绒毛的细致感觉,他用一种细毛笔沾上水,一层一层地积墨,一层一层地渲染,得到白孔雀翎羽厚实蓬松绵密的质感。而画到白孔雀旁边的蓝孔雀时,则是传统的工笔勾勒描摹。再到一旁的枝干,则将老枯树干钝笔枯写,一幅画中就有了粗细、浓淡、远近、干湿、厚薄、冷暖的丰富对比,意趣盎然。

在其荷花主题的系列作品中,往往在一幅画中,能看到有小写意,有工笔重彩,有勾线填彩,但总体的颜色追求和实景实物大致相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呈一种艺术性的再现与升华。他打开画册,指着一幅《明湖之夏》给记者介绍道:“你看荷花的色彩,盛开的时候是深绿颜色,盛及而衰,开始泛黄,深绿慢慢过渡到焦黄,这是色彩的变奏。”他又打开另外一本画册,找到一幅荷花图说:“这一幅就是勾线墨彩,渲染,有纯工笔的地方,里头有墨,有些勾线,来表现一些细致的叶纹。这幅画远处和近处的处理完全不一样,大胆组合,近处工一些,远处就虚了,用没骨的画法。这就是一种模糊处理。”

为了追求这墨与色的世界,舒大文30余年不汲汲于声名利禄,只是偏安泉城一隅,勤习画艺,在墨色氤氲中任年华流走,而他的绘画艺术日益精进,这就是他最单纯的旨皈。他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投入,有时候日夜苦思冥想某个问题,及至夜色沉沉,他在梦中得先贤名家的悉心指导,言谈甚欢。在“海疆万里行”采风活动中,他通宵作画,直到东方既白,鸟儿的鸣叫声将清晨的气息带入室内,他才恍然从作品的意境中回过神来。

工与写
  舒大文有着驾驭水墨和线条的极强能力。他从工笔画练起,先解决造型问题,然后练习小写意,锤炼笔墨厚度,从简约到整体进入大写意,最终变得酣畅淋漓,自由奔放,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氤氲朦胧的气息,雍容华贵的内涵,超凡脱俗的境界,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舒大文的鸿篇大作中又着意于内容之精微,墨彩纵横间又宛若身临其境。严谨、细腻和生动的工笔,需要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作支撑。舒大文创作的时候,状态甚为舒展自如。因为年轻时在电影院画过电影海报,所以他对造型和色彩的运用非常纯熟,面对两三米的巨幅作品也是得心应手,空间感的处理不差分毫;因为技法的处理经验极为丰富,创作时不需要多么安静的环境,可在与旁人的交谈中快速完成一幅佳作;因为有着常年写生的实践经历,对于“主题创作”更是手到擒来,构画竹子不需要画草稿,竹子的穿插表现就愈加灵动生趣,画鸿雁每一幅作品每一只的形态表现都不一样又真意十足……

据了解,为了画好孔雀,舒大文专程去一位养孔雀的朋友家中,在孔雀笼子里一待就是一天,连吃饭都在笼子里,一丝不苟地观察孔雀的习性和姿态,细细在其速写本中勾勒,就为了找到孔雀最然舒放的仪态。他的很多禽鸟类主题的作品,都是经过大量写生得来的。于厚重中见清灵,于活泼中见风骨,画面中的此情此景,皆凝聚了画家的百般心血与宠爱,是画家对生命的虔诚礼赞。
  花鸟画更需要写意精神,高扬主体精神,彰显“天人合一”的艺术主张。舒大文深谙花鸟画拟人、表情的奥秘,他以自然为师,沉浸其中,寻其神韵,得其精髓,所要表达的对象,已经深入自己的骨髓和身心,于是,它们的“形”渐渐模糊,而其神态却铭记在心,经过意念提炼,以意取形,达到了神似的效果。舒大文画出的自然之“形”,是一种灵魂里的神,形意结合,赋予画作以不朽的生命力。这也让欣赏者在甘美恬静悠远丰富的画面里,感受到绕梁三日的意韵。专家称赞其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蕴大于形”,有一种令人能回味的文化清香。

能工能写,工写结合,浑然天成,舒大文可以娴熟地驾驭花鸟、山水和人物等多种体裁,也能把山水和人物有机融入到花鸟画的作品中。昂首挺胸、展翅欲飞的飞禽走兽,置身在宛如实景的苍茫山水中,花鸟画一下子有了山水画的空间感。近处细微分毫仿若眼前,远处遁入苍茫有着无限纵深感。在抗击新冠病毒的人物画中,舒大文把白衣战士凝重、激昂、坚定的瞬间表情,精准地捕捉到画面上,其出色的线条、多彩的墨色,更是传递了中华民族战胜苦难的坚定信心。

舒大文一直行走在花鸟画革新之路上,品其佳作,深感恢弘之境界,秀逸之感官。他将自我意识和现代审美意识融于画中,气势宏伟,趣韵丛生,画面灵动,令人神往。他通过对繁枝花卉、翎毛飞禽等进行艺术塑造,纵情天地之灵性、抒发人生之情怀,在现代花鸟画中开辟出一片精神高地。
当前栏目:快讯
推荐栏目: 焦点 推荐 快讯
    内容导航
      最新快讯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