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夫︱怀抱古今——当代中国画中坚60家笔墨研究观摩展
2020-09-03 03:17:54

展览前言
纵览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关于传统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的思潮与论战纷起,中国画家不断地找寻国画未来的出路和方向,是镜鉴西方绘画还是继续叩问古老的中国画体系?时至今日,当代画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当代画坛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独有的表现形式,任何脱离了笔墨体系的作品无法称为中国画。
中国画中的笔墨有相对稳定的法则和规范,这些法则和规范的建立有助于画家进入这个有无比探索空间的艺术世界。但是笔墨系统的法则与规范,决不是要画家墨守成规,而是容许和鼓励他们有所探求和创新,须能借古以开今。纵观画史,自开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穷究前贤血战古人,又能参合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我演进。借古开今的出发点则是“开今”而“借古”,意是站在当下,在不断开拓、实验的同时,把历史作为参照、对话、挑战和超越的对象,构成延伸与超越的关系。
本次展览以“怀抱古今——当代中国画中坚60家笔墨研究观摩展”为名,是为了将笔墨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提出来,邀请当代主流艺术名家展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创造,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重新研究笔墨风格的意义和它的价值。相信参展的这60位风格鲜明的画家在笔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会对人们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而且会把画界对笔墨风格的讨论引向深入。
本次画展将以线上艺术展的方式呈现,参与展览刊登发布的有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新浪艺术、腾讯艺术等近百家主流艺术媒体及门户网站,流量巨大,综合浏览点击量预计将达到上亿次,一次参展,永久在线,影响深远,终身受益。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学术主持:王镛
学术顾问:赵成民
展标题字:杨力舟
犁夫
参展画家

犁夫,本名李金保,斋号仁义居,山西洪洞人。
1970年投师长安书画家王少石门下学习竹兰梅菊,后又师从西安美术学院陈瑶生教授学习花鸟画。
作品注重传统,追求新意,善于在画面营造出体闲淡泊、沉静宽容、豁达友善、谦和正直的画诗禅意。提出:"画为心声,笔随意行,当现时代,出新(心)至上"的创作思想。
犁夫擅长花鸟画,尤以画竹见长,所写画意熔铸着思想,寄寓着情感,人即是竹,竹即是人,人画竹而竹化人,其具个性的风格名扬三秦,享誉海外。近年来,犁夫又致力于金墨花鸟画的研究与创作,从试画金粉到试画金色,再到金色与墨与色合用,反复对比实践,现已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表现形式,使其艺术风格更加凸显。
1993年10月,在北京首届"国际书画博览会上,30余幅画作受到江泽民、李鹏、乔石、刘华清、华国锋等国家领导人的观赏。1996年至今,先后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俄罗斯、越南、日本、阿联酋等国家及香港、澳门等地举办画展和艺术交流活动,艺朮成就被数十家中外报刊、电台、电视台重点介绍和报导。已有千余幅画作发表,传略被多家辞书画册收录,作品被毛泽东纪念堂及多家权威机构和中外知名人士收藏,出版画集多部。
近年来,相继在日本、韩国、阿联酋、越南等国家和北京、上海、西安、武汉、郑州、银川、烟台、锦州、北戴河、台湾等地举办个展和联展,在国内外百余地区进行过艺术交流,是一位有影响的职业画家。
作品欣赏
读犁夫金墨画有感:
上中学时,相识了喜欢画画的犁夫,在数年后的聚会上,重逢了才华横溢的犁夫。
想起了名言:“天道酬勤”,几十年的执着努力,一路披荆斩棘,并尽善尽美的践行着自创的金墨花鸟画。从画作中看到了笔墨功底,金墨里刚柔并济,在岁中砥砺前行,用顽强的毅力和热爱之情,一笔一划的向着理想走去。看得清比走得快更重要,因为走的对才能走的远,也成就了今天对画有着更深理解的犁夫。在我心中对犁夫有一种敬佩之情,享受着画家带来的浅喜温度。


犁夫的每幅画,恰如其分的表达着他的思想、趣味、意境,是生活给了他提笔有内容,写画有激情,让思绪在宣纸上淌漾。细读金墨画,有着智慧和幽默,竹韵花舞,溪水戏鱼,鸟欢树唱,红肥绿瘦,淋漓尽致展现于画中。


他心灵深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样子,静爱着作画上的欢快与淡定,藏在他心中的柔软角落,足够了,只要努力拥有,静静去爱它的感受,有滋有味的把每一幅画,当成日子过成诗,不去远方,也能爱的不忘初心。
(作者:李文)







最新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