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潘慧︱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60家笔墨研究观摩展

2020-08-20 01:18:33

展览前言

纵览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关于传统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的思潮与论战纷起,中国画家不断地找寻国画未来的出路和方向,是镜鉴西方绘画还是继续叩问古老的中国画体系?时至今日,当代画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当代画坛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独有的表现形式,任何脱离了笔墨体系的作品无法称为中国画。
中国画中的笔墨有相对稳定的法则和规范,这些法则和规范的建立有助于画家进入这个有无比探索空间的艺术世界。但是笔墨系统的法则与规范,决不是要画家墨守成规,而是容许和鼓励他们有所探求和创新,须能“借古以开今”(石涛语)。纵观画史,自开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穷究前贤血战古人,又能参合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我演进。借古开今的出发点则是“开今”而“借古”,意是站在当下,在不断开拓、实验的同时,把历史作为参照、对话、挑战和超越的对象,构成延伸与超越的关系。
本次展览以“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笔墨60家线上学术观摩展”为名,是为了将笔墨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提出来,邀请当代名家展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创造,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重新研究笔墨风格的意义和它的价值。相信参展的这60位个性笔墨风格鲜明的画家在笔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会对人们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而且会把画界对笔墨风格的讨论引向深入。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学术主持:王镛
学术顾问:赵成民
展标题字:杨晓阳


参展画家

丁观加 丁建中 于文江 马玉岩 孔宪江 王培东 王孟奇 王天胜 王建树 王玉玺 王晓辉 王巨亭 仙福民 任光荣 刘艳会 孙世昌 孙培增 李魁正 李雪梅 李延声 陈棣 陈有德 陈醉 吴桐森 吴山石 杨金星 邱永聚 杜大恺 邵剑 张复兴 张培成 郑永标 宫来祥 周铁铮 林任菁 胡林 赵贵德 赵治平 赵绪成 骆云 南海岩 姚思敏 姚龙顺 姚旭辉 徐国武 高卉民 聂干因 崔景涛 崔泽培 黄少华 黄曙光 萧海春 董继宁 董小明 舒大文 程明 韩书力 蔡超 潘华 潘慧

潘慧
参展画家


潘慧,号牛鼎山人,生于陕西岚皋,美术专业副研究馆员。
有作品及文章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等国内专业报刊。
2001年国画《巴山秋正浓》入选中国群文学会主办的(第一届爱我中华全国国画油画大展)。
2001年国画《山居图》获省美协主办的(陕西省各地市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最高)。
2006年国画《巴山深处麦黄时》获省文化厅主办的(陕西省群文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2006年国画《巴山初夏图》获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李苦禅艺术馆开馆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最高)。
2008年国画《家园盛象图》获省宣传部等主办的(陕西省迎奥运美术作品展)三等奖。
2008年国画《层岩叠翠》入选上海东方美术馆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09年国画《巴山深处我家园》入选中国工笔画学会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中国工笔山水画展)。
2010年国画《岚山乐居》获省文联等主办的(陕西省忆成就、展风采书画展)一等奖。
2011年国画《巴山深处又一村》获省宣传部等主办的(陕西省纪念建党90周年美术作品展)三等奖。
2011年国画《河湾新境》获中国工笔画学会等主办的(当代百名中国工笔画家提名展)优秀奖(最高)。
2013年国画《岚水流韵》、2017年国画《家山清韵》分获安康市政府主办的(第四届、第七届市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奖)三等奖。
2019年国画《碧水进舟图》获亚太文化艺术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书画名家联谊展)金奖。


作品欣赏

我画巴山
—— 潘慧
广博绵延的大巴山,厚土天然,景色宜人。从形貌上看,既有北方山地雄浑挺拔的气势,又有南方丘岭灵秀儒雅的风韵,田园丰茂,林木密布,五彩缤纷,四季分明。在这里,可以感受人生的舒静,领悟天象的空明,写生作画当是莫大的精神享受。特别是雨后初晴,泉鸣溪飞,云雾升腾,山鸟凌空,此时更乃别具洞天,妙过仙瑶。那春天的娇嫩,格外清新鲜靓,给人活力;夏天的憨幽,十分浓郁茂盛,使人精神;秋天的富丽,那么灿烂明艳,让人自豪;冬天的纯朴,更是闲逸旷放,叫人洗怀。无论是什么季节,不管是何种气候,在朴厚爽润的巴山腹地都能够得到一份满意的收获。

有人说,学画山水要去名山大川,风景胜地,我则认为并不尽然。名山名水固然很美,但大巴山的深处也颇具个性特色,作为画家,只要笃敬洞思,用心领会,深入挖掘,照样能够描绘出动人的佳作。我爱巴山,没有它就没有一方儿女的繁衍,我画巴山,没有它就没有我对艺术的理想。它看似平常,实则内含丰富,魅力无穷,令人神往。因此,我默默地操持着钟爱的画笔,经常深入山巅河川,田园村庄,观察品悟,心慕手追,吸收营养,以真执的笔墨色彩,倾吐对巴山的敬仰,对家乡的深情。


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和巴山地域环境的熏陶,我在山水画的学习和创作上,习惯于把东方画的平面构成与西方画的立体透视结合起来,借音乐之旋律,炼舞蹈之劲骨,磊文哲之气韵。以苍健朴茂为宗旨,融通俗和大雅于一体,努力再现巴山新象。在构图上,总喜欢让峰峦大脉做重心,利用笔墨虚实、轻重、明暗、鲜灰的对比,来调节景物上下、左右、前后、主次的关系。在造型提炼上,大胆想象,合理夸张,对主要景物,我一般以实画为主,尽量处理得峥嵘而厚实,突出气势和质感,使巍峨挺拔,统领全画,对次要景物,我一般以简淡速写的手法,相对粗略地画出大的肌理和态势,与主景形成映衬,使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意境深邃,节奏高妙。

对于大巴山岩石的刻画,我注重吸纳大篆及魏碑用笔的苍枯感,将书写性和绘染性效应熔于一炉,逆转穿插,中侧互补,或皴或点,或勾或染,终追景物质地的笔触生机和水墨灵性,突出中国山水画的品位境界。树木和瀑流是山水画的命脉,山无水则寡,岭无树则恶。有水多树,则丰美盎然。所以,我常把它们安排在画面较为醒目的位置,以示重要,树种不多,关键突出婀娜乎应的姿态,水口不大,主要勾出错落飞流之动势,增强画面活力。房舍、公路和桥梁是山水画的时代标记,也是山水画特有的妆饰,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其造形各不一样,观此可知其彼。因而,我常常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依山傍水,顺势点出,时隐时现,和协依存,更好地彰显作品的视觉情趣。

云雾是我用来调节画面空间的有机成分,在山体间闷塞的地方,重点景物周围,需要空阔的虚旷处多有分布,一般块面不多,大小衬托,细心烘出起伏跌宕、轻飘浮动的姿态,以增强物象的动势和意境的玄奥,使画面富于幽远感和深隐感,呼应感和连绵感。在色彩处理上,我大胆吸收民间画和西洋画设色的精华,把自然色和情感色协调起来,国画、水彩、炳稀等颜料交相活用,打破界线,发挥优点,施色用笔以重景写染,副景铺染,色墨交染,整体晕染为主次法则,色相的选择服从于画面的主题和季节,实践于情感的倾向和流露,通过鲜灰、浓淡和冷暖、动静的巧妙处理,达到色泽厚实、妍潤不俗的视觉效果,尽量展现大巴山体貌的个性特征。

在多年的探索中,我对画大巴山山水画有两点体会:一是要以大巴山为母,以大巴山为荣,以巴山父老为楷模,只有发自肺腑的爱,才能够悟得物象的真谛,画出大巴山的气质和神韵;二是把描绘和歌颂大巴山当做崇高的责任和神圣的事业,下定跋山涉水,行路万里的决心,广泛了解巴山地区的历史和民情,深刻体会巴山山水的气象和内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取众家之长,长心手之智,才能提高创作境界,使作品富有地域个性和生命力。







当前栏目:快讯
推荐栏目: 焦点 推荐 快讯
    内容导航
      最新快讯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