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江海滨|翰墨华章——当代中国画百家新媒体系列专题展

2020-12-15 16:48:21

展览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画伴随着改革开放打开国际艺术视野,借鉴西方现当代艺术理念而推进的现代性变革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回溯四十年来中国画的变革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画的价值延续与重塑是艺术家“现代性”追寻中的重要命题。显然,站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对已然存在的关乎20世纪中国画的叙述模式与价值解释系统进行再认识,这构成了当代画坛的现实诉求。因此,在当代语境下,对四十年来当代中国画之图式语言和价值属性作一番梳理有其必要性。
本次展览,聚焦于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格局,从人物、山水、水墨、花鸟及工笔等探索领域作为切入视角,关注于艺术家图像风格中所蕴含的当代文化精神。展览旨在透过艺术家及其风格迥异而又相互联系的作品,寻求理解中国画在当下的美术进程中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们的作品,足以说明,中国画在当下多元化的表达中所获得的全新的话语空间;他们的艺术实践,对今人关注古人的传统、当代的文化以及当代的生活,对今天中国画的革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次画展和推广活动将以3DVR和线上展览的方式呈现,通过大数据和云端技术,联合全国近百家线上新媒体,全方位呈现展览相关内容,全景式还原现场体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打造出足不出户、永不落幕的线上展览。参与展览刊登发布的有新浪艺术、艺术头条、腾讯艺术、今日头条等百余家主流艺术媒体及门户网站。覆盖面更广泛,影响力更持久,将成为永久在线的数字美术馆。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华夏文脉美术院
学术主持: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学术顾问:赵成民(中国公共艺术顾问专家六人小组成员终级评委,荣宝斋画院人物画导师)
展标题字:龙瑞(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画家简介

江海滨,徽州人,书画感知者、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作品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全国政协文史馆、国家画院国展中心、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天津美院美术馆、上海图书馆、福州画院、亚明艺术馆、甘肃文化馆、厦门美术馆、浙江展览馆等处展出;曾被敦煌美术馆、银川美术馆、兰州大学、孔子博物馆、江西省图书馆与胡适闻一多高凤翰彭德怀朱自清故居纪念馆等文博单位及陈香梅、连战、邵华、孙穗芳等人士收藏;杨仁恺、王琦、王伯敏、阎丽川、凌青、胡洁青、周韶华、李铎、陈立夫、刘江、郭绍纲等为其题签;曾在《书法》《华人画事》《艺术焦点》《文汇报》《人民日报》等处刊发。作品曾入选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首届楹联书法展/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书画展/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展/中国黄河魂艺术大展/加拿大中华诗书画展/第八九届海峡两岸书画大展暨当代中国山水画展/央视纪念赵朴初诞辰110周年中国画邀请展/第十三届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及——
“写意宋庄”—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邀请展
“咫尺乾坤”—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小品展
“清风古韵”---当代水墨名家团扇鉴赏交流展
“尺素清芬”—当代名家小品新作品鉴展
2021“承古开今”当代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研究观摩展
2021“尚道开新”—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2021“澄怀观道”—当代中国名家学术精品展
2021“芸帙披香”当代中国画名家册页新作学术观摩展
“翰墨华章”当代中国画百家新媒体系列专题展暨艺术助力传播工程
“海岳风华”当代书坛代表书家学术研究观摩展暨VR新媒体展

作品欣赏

空灵而妙有,混沌而清雅
——论江海滨绘画的美学特质
郝文杰(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博士)
江海滨的绘画明显具有创新倾向,他力图在传统的山水、花鸟的意境中融入自己当代的审美情感,这里面既有他本人对传统的再认识,也有他在我们这个时代,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命感受。他的作品空灵而妙有,追求混融而又有清光乍现。正如清石涛所言:作辟混沌手,墨海里立定精神,混沌里放出光明,舍笔墨其谁耶?

这种通过笔墨的方式呈现出以上“光明”的境界,是中国山水画至高至难、也是至微至妙的水平,深悟了此者,古往今来,皆成一代大师。通过其近作发现,江先生目前已步入奥堂,需假以时日,定能获得更大的突破。

在此,我们仅举几例,略作阐明,以显江海滨独到的眼光与精神气度。
在《倪瓒诗意图》中,江先生纵横挥洒,一幅笔清墨韵之图跃然而出,近景三艘小船停于河中,中景乃为小桥流水人家,远景是群山丛林。作者采用了虚实转换的自然生成手法,使远山的空灵之光与近景的妙有之实存浑然一体,这里既有西方绘画中的理性认知方式,又有中国传统笔墨意韵生动的整体烘呈,纵使笔不笔、墨不墨,也使大家感到了这种处理手法的独到之处。从画面既能看出作者较为扎实的造型本领,又能看出对传统古典美学意境的深入了悟。

众所周知,中国山水画自荆浩在唐末五代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法以来,审美主体的师心自任,在真山水的创造中明显具有了主导地位。但是,中国传统山水之境,从来都未像西方抽象画派那样,完全抛弃具体的物象,走向以点、线、面为主要构成元素的纯抽象,尽管两者具有相通的内涵,但是,在视察与表达方式上,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及不同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艺术是在独特的审美感应方式中,呈现与构成审美意象的,而西方是在认知体系的模式中,产生出美的本质以及美的构成法则。

虽然,自后印象画派以来,西方的理性主体审美方式受到了东方美学的刺激与影响,产生了审美主客交融的感合方式。但是,现代派画家大都仍然过度的提升了主体的地位,使情感、理性与自然的生命难以达到和谐的景象。而这种创作方式,由于各种原因使我们许多画传统山水、花鸟的画家难以深入自己的母体本语,难以把握民族美学的精髓,画的作品也仅得古人皮毛之似。
当然,我并非要求复古。应该说是:当代的画者必须对传统艺术精华真正地继承,方能谈到艺术的真正创新。

在阅读了江海滨的作品后,我直觉到他对传统艺术中的生命精神、本源意识有着较深的领会。在作品中他敢于大虚小实,敢于把尽精微的描绘与大量的虚无之境巧妙相融,这明显是宋元以来,乃至明清文人画主流的主要手法,而这种手法的由来,得力于作者对审美感应思想的“领会”。也许正如李超指出的:江海滨先生功夫在画外。他对诸多大家如陈子庄、赖少其、吕凤子、叶圣陶、钱穆、徐生翁、杨仁恺、梁披云、杨善深、谢无量、昌明法师、周退密等都做过深入研究,从而在天人关系以及对人与世界的缘构的关系认识,要比一般的画者理解的更多一些,也正是从此本源之境出发,江先生才能达到触景生情,“情生景,景生情,情景相生”,才能“信手一挥,山川草木,理无不入,而态而不尽也”。基于此,江海滨的作品才能达到“叩寂寞以求音,无笔处墨气四射,”以空灵飘逸之心,融成山外山、景外景,致以韵雅之画,润人之风骨。

在他的作品中,笔骨墨韵共构了一种新的世界,这种山水世界既不完全等同古境,又不是随心所欲之乱画,而是法无定法,以理趣、境界、本源整体之混沌为其法,以当代人内在情感的凝炼为意,从而达到意法交织,不拘泥于眼前之景,不刻意为他人悦目,以知情意的辩证统一为其创造目标,在解构传统的形式中,达到了更当代化的回归之路。以率真随性为表征,暗暗契合了古今中外人文精神内在超越的理趣,正所谓:返身而诚乃为仁和之志也!
也许,这正是江海滨绘画的创新价值!
2018.1.2于成都








当前栏目:快讯
推荐栏目: 焦点 推荐 快讯
    内容导航
      最新快讯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